近年來,由於消費市場的改變、國人飲茶量的激增和人們更加注重食安與養生,喜歡食用健康滿分的有機蔬果、稻米等作物。而為提高作物之產量,傳統的種方式會大量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導致土壤嚴重酸化,飲用水污染,成為人們健康的潛藏殺手,也使得土壤漸漸貧瘠,讓人們重新思索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有鑑於此,政府推動「有機農業先驅計畫」,隨著有機農法的推廣,有機茶是近來茶葉市場之新興產品,標榜無農藥殘留,且不會因施氮肥過量致高量的硝酸鹽類進入人體變成亞硝酸等致癌物之形成,其它在品質及成分上與非有機茶並無明顯差異。新北市政府也大力推廣有機農業,以降低農民生產成本、保障農產品品質及拓展農產品行銷通路,吸引從農人口回流從事有機農業,新北市也於2020年榮獲全國首屆有機茶分類分級評鑑-有機包種茶及有機烏龍茶雙料冠軍。相較於慣行茶較注重香味,有機茶的滋味呈現在茶湯入口的甘甜。
然而,由於有機茶葉不使用農藥,葉面往往有蟲咬的痕跡,一甲地原本約可收成1,000斤以上的茶,改做友善耕作後,收成只剩不到1/3,初期常被消費者質疑茶葉「長得醜又賣得貴」,當然,轉型階段的收成、收入並不高,但在這種提倡有機永續的耕作方式之下,若可以全心投入生態保育的友善耕作,好東西絕對不會被埋沒,有機種植是透過減少對環境的干預,營造出自然、多樣的生態環境,在少了化學肥料的催化,而讓原始茶香能完整呈現。因此就有許多的茶農開始改變施肥模式,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讓土地休養生息,獲得更多的生命力。
有機茶就像大地賜予臺灣的天賦,不僅與我們的飲食文化有著深刻的連結,更充滿環境倫理、土地與人文意涵,可以作為禮物,送給最感恩的對象、最好的朋友、最重要的人,最誠摯的分享,茶可以讓臺灣與世界做出更深刻的對話。許多國家也已將有機茶栽培列為農業的重要發展目標。目前全世界有機茶葉的供應量約6,000噸左右,在全世界茶葉的生産約佔千分之二的比例,許多的歐美國家對此類茶品獨具慧眼,視爲茶中極品,往往預先訂貨未出爐即被收購一空,形成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也使有機茶的開發銷售之契機更加被重視。
坪林的氣候溫暖,終年雲霧飄渺,非常適合有機茶的栽種,而最具代表性的有機茶除了文山包種茶外,還有要依靠小綠葉蟬叮咬才能產出甜美風味的東方美人茶。
有機作物耕種的基本條件:
有機農作物耕種流程
1. 三年內不能使用人工化肥。
2. 種植過程必須備有詳細的稽核資料及相關文件。
3. 農地須每年接受檢驗單位的檢查。
4. 有機種植計畫。
5. 輪耕農作物。
created with
HTML Layout generator .